张先生:这几天我一直有按照录音练习禅修,总的情况来说有点反复,其中有一天,我没有及时的觉知到情绪,那一天的情绪就比较激烈,第二天我吸取了教训,基本上一整天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微弱的觉知状态,每当有某种感觉的时候,我就马上做一个觉知的保护,同时也注意自己对情绪有没有抗拒,这一天的效果就感觉很好。我也知道留不住它,因为你说的很对,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,我就很注意自己的态度。昨天也很好,今天有点大意,对觉知比较松懈,所以这几天基本上是好、不好这样反复。我现在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觉知到自己的态度,觉知到这个贪心,因为你说的很对,态度会决定禅修的结果。还有当我和人对话的时候,还是有对视、表情的障碍,不敢看对方的眼睛,我不知道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该怎么操作,卢老师你看我下一步该怎么操作?
卢老师:知道为什么好、为什么不好,比你好还是不好更重要。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,不要有反复的概念,每个当下都是新的,不是说状态不好,又退回到以前了。每个当下本身就是不同的状态,你天天吃面条,没有一根是一样的,所以不存在反复。你当下心的状态如何我们掌控不了,因为习惯的改变不可能一下子改变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时好时坏的。好的时候我们不要贪求,不好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讨厌,就以平常心来看待。怎么觉知态度呢?不要很努力的告诉自己不能有贪爱,有也没有关系的,只是知道就行。觉得自己不能有贪爱,这个也是想要掌控内心的,不要努力的找什么态度,只是稍微警觉点看看有没有贪爱或者讨厌,有的话自己会看到的,如果看不到就很自然的知道心当下状态,也不一定非要看到什么,不是说一定会有贪爱或者讨厌,只是轻松地检查下,不是一种很认真、努力的状态。其实你第二天那种状态是正确的,心已经反馈给你了。 张先生:我知道了,其实第二天那样的觉知不是很认真的,一点都不累的。我现在也没有告诉自己一定要自信,一定要表情很好,就是接受当时那样的情况。 卢老师:是这样的,你和人交流的时候觉知要有善巧,就是一半注意力在交流,一半注意力在心理的状态,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是需要更加的警觉一点。不要只顾着交流,也要留意自己的内心,同样不是一种认真的状态,否则会影响沟通。 张先生:你这样讲我就明白了,我和人交流的时候觉知可能过于关注内心了。 卢老师:当你要和某个人沟通了,但还没有沟通,这个时候就已经要注意内心的状态了,因为心已经开始有变化了。 张先生:是的。 卢老师:如果某种环境下你心里面很容易紧张,那么刚一进入这个环境,就要警觉一点,觉知内心的状态。 张先生:我现在和人互动的时候觉知自己的情绪、呼吸,我感觉这个时候难度还是比较大? 卢老师:这个需要你去实践,这个属于善巧的范畴,一个人的时候与和人互动的时候觉知的力度是不一样的,你之所以觉得难,是因为当时的觉知力度多了,所以会影响到互动。或者你当时太投入讲话了,这个也会影响到觉知,这个力度要自己体验的,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。 张先生:也可以利用交流中间的停顿来觉知下? 卢老师:可以的,和人交流的时候注意力不在表情、眼睛、脸上,而是警觉的知道内心,允许自己当时表情、眼睛不自然,这个随它,放开一点。 张先生:好的,我知道了,我再体验体验。
点击阅读张先生社交恐惧症康复纪实(一)2016、7、1 |